第一三六六章 新年红包
第一三六六章新年红包 1. 大年初一,春天一大早便领着穿戴一新的小春光出门拜年了。 往常,初一拜年都是春天和春雨哥俩一起,后来小春光大了便也领着一起去。不过,今年拜年春天就不能和春雨一起了,因为春雨要带着何欣妍一起去给家族里的老少爷们拜年。这也是户山地区流传多年的旧俗,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一个春节是要到夫家家族里挨家挨户拜年问好的。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让新媳妇认认门,和家族里的至亲加深一下了解;二是新媳妇在挨家挨户拜年的同时要接受家族里的长辈送的红包,红包的钱数不在多少,但必须是双数,表示好事成双和喜庆吉祥好运之意。 在华夏大地,逢年过节发红包的习俗由来已久,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与清人孔尚任《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说的都是过年的时候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红包)的场景。过年时候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在户山地区也是盛行的习俗,后来又演变加上了为刚过门的新媳妇发红包,不过,新媳妇享受这个红包待遇在夫家一辈子只有一次,也就是刚过门的那一年春节才会有,以后就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了。同理,新女婿第一次去老丈人家拜年的时候,也会享受到这一待遇。 本来,按照何欣妍的意思跟着春雨出去拜年可以,但红包要拒收。春书立夫妇少不得又苦口婆心地劝说何欣妍,说长辈给新媳妇发红包是流传多年的习俗,不能破了这个规矩,也不能拂了长辈们的面子等等。而且,春书立夫妇还给何欣妍准备了一个两千元的大红包,四叔春书家也准备了一个一千元的红包,春天和许丹拿回家的那五千元钱正好派上了用场。 当春天和许丹把那五千元钱拿回家的时候,春书立夫妇和春书家说什么也不收这些钱,后来还是许丹灵机一动,说让老人可以用这钱给何欣妍发红包,剩下的还可以为春雨和何欣妍的新家添置一点家当,春书立夫妇和春书家想了想也就把钱收下了。说句实在话,为春雨和何欣妍操办婚礼以及许丹开馒头店的事情,已经把家里的积蓄花了个精光,家里的积蓄倒还是有一点,但那些钱还要为明年开春的春耕春播做准备。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老辈人传下来的这句话一点不假,春季家里地里用钱的地方多而进钱的地方少,每到春季,总会有一部分村里人过几天紧巴日子。 2. 春雨与何欣妍去家族里的长辈们那边去转了一圈,挨家挨户登门拜年,按照惯例何欣妍只是问好,而春雨则要依照户山地区的旧俗给长辈们行跪拜大礼,何欣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看着春雨一本正经地行礼叩头感觉很新奇,想笑又不敢笑,一个上午把何欣妍憋得肚子疼。 中午十二点,满身疲惫的春雨和何欣妍回家了,这一次春雨和何欣妍收获颇丰,这一圈转下来竟然收了接近两千元红包。当然了,这里面二伯母的一千元红包是大头,其他家族里的长辈每家也就百八十块,也有给四十元或者六十元的,饶是这样,也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春雨何欣妍和春天许丹的意料。 想当年春天和许丹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拜年,老春家的长辈们每家每户也就给二十元或者四十元的红包,六十元或八十元算是多的,最多的也就是一百元,就连春书立夫妇给许丹的红包也只不过是二百元。可现在呢?老春家的长辈们给何欣妍的红包最低起步也是四十元,一般都是一百元。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而人情之风则随着收入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浓厚。 何欣妍和春雨两个人并没有私留这四千多元的新年红包,而是又添上了几百元凑成了一个五千元的大红包送给了小春雨,把小春雨乐得抱着何欣妍亲了又亲。春天和许丹当然明白春雨和何欣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许丹便哄着小春雨把红包又转送给了爷爷奶奶。春书立和张秀丽当然也明白孩子们这么做的想法是什么,在经过一番推辞之后,两个人也就笑纳了这个大红包。反正这些钱到最后还是要花在孩子们的身上,至于钱放在谁的手里并不重要。春天和春雨两兄弟虽然已各自成家,但兄弟俩的感情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疏远,也没有因此而离心离德,兄弟俩还是一心一意地为着这个大家庭在着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许丹和何欣妍这两个儿媳,两个人好得跟亲姐妹一样,在妯娌俩身上看不到任何私心恶念,有的只是贤淑和善良的品性,这一点,让春书立和张秀丽老夫妻感到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