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五章 决战之前3
第五四五章决战之前3 1. “对了,钱主任,”教育局政工科刘科长说着话突然一拍脑袋,“原定九点半的时候,分管人事的蒋副局长要亲自跟二位谈话的,可今天早晨蒋局长临时接到通知赶去东州市教育局开会了,所以他有几句话让我代为转达···” 钱进和齐继凯点点头,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齐继凯甚至还掏出了笔记本准备做记录。 “蒋副局长总共交代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刘科长打开手里的笔记本看了一眼开了口,“第一,领导干部之间工作的协调和配合问题,一切要从户山镇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不争功、不抢功,时刻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蒋副局长说了,户山镇只有钱主任和齐校长两位股级教育干部,好多乡镇的股级教育干部为了贪功和争权一直是争斗不休,他不希望看到户山镇也发生这种状况。当然了,现在看来,蒋副局长的担心是多余的,在钱主任和齐校长之间绝对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我可以替二位向蒋副局长打包票。第二,蒋副局长要求齐校长到了户山镇之后,要尽快进入角色,积极配合钱主任打响户县教育人事改革的第一炮,他说到时候会给你们两个庆功!呵呵,户山镇有了钱主任的雄才大略,再加上齐校长的才智和谋略,我相信这次人事改革的第一炮肯定会成功的。第三,蒋副局长特别交代说,等户山镇的人事改革之后,他会带领着教育局相关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去户山镇调研,请二位提前做好准备,相关资料该归档的要及时归档,做这个两位都是行家里手,我无需细说···” 刘科长交代完蒋副局长的嘱托之后,钱进和齐继凯在政工科这边的工作就算结束了。不过,钱进并没有急着走,而是喝了几口热茶说起了教育局向户山镇委派工作组的事情。 “刘科长,你们去户山镇坐镇的工作组和评委组什么时候动身出发呢?”钱进笑嘻嘻地问。 “哦,”刘科长答应了一声,“根据局里的工作安排,这一块的工作由办公室负责调度和布置,你待会儿去局办问一下,政工科这边的人员我都给你挑选好了,他们也都在等局办的通知呢!”刘科长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对了,明天我也会去户山镇给你钱主任坐镇的!” 钱进连忙表示了感谢。其实这种事刘科长没必要亲自出马,但刘科长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户县教育系统人事改革的这第一炮对局长陈昌平来说有多重要,如果钱进操作的这个户山镇人事改革成功之后,局长陈昌平到时候可是要会论功行赏的,刘科长不想错过这个大好的机会。就是退一万步讲,即使是户山镇教育人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不到的问题,只要刘科长人在户山镇,就已经表明了他最起码的工作态度,即使到时候陈昌平追究责任,有钱进这个第一责任人在前面顶着,也追究不到他刘科长的头上。这是一个只赢不输的棋局,刘科长岂能轻易弃手? 2. 钱进和刘科长又闲谈了一会儿,钱进就起身和刘科长告辞,带着齐继凯出了政工科办公室,刘科长亲自送到办公室门口。 钱进的下一站要去局办拜访局办张主任,顺便把教育局工作组去户山镇的时间敲定。 齐继凯知道钱进要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忙,怕自己跟着钱进有什么不方便之处,就知趣地提出去教育局大门口等着钱进。谁知钱进却一把把齐继凯拉住了,非得齐继凯和自己一起去局办。齐继凯明白钱进的良苦用心,其实就是为了人自己多接触一下教育局的高层领导,这样对自己以后仕途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就谢过钱进之后答应了。 其实,齐继凯猜测的没错,钱进刚刚在政工科看到了齐继凯在刘科长面前谨小慎微和小心翼翼的样子,钱进心里就颇有些感慨。 钱进明白,对齐继凯这个级别的基层教育干部来说,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教育局的高层领导,一来是教育局这些部门的高层领导很少下基层,即使有事去了基层学校调研,负责接待的也是教委办主任或者中学校长这些层次的学校领导,很少会由教导主任、团委书记之类的二线干部出头接待像政工科科长、局办主任这一级别的领导;二来是因为分管不对口,像齐继凯是半山中学教导主任,他在教育局接触的大多是教科室、基教科这类的科室和部门,对于其他的部门则了解很少,甚至于连其他部门的这些领导都认不全。 不过,现在齐继凯的身份变了,不再是半山中学的教导主任,而是户山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了,是正儿八经的户县股级教育干部了,以后要独当一面,是要跟教育局个部门领导、各科室直接打交道的,不认识几个大权在握的科室领导怎么能行?局办主任可是局长的贴身管家,是离户县教育核心圈最近的人员之一,认识一下对齐继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也是钱进为人处事的一个可圈可点之处,只要是他看好了的人,他不但会想方设法帮你扶上马,还要亲自送你一程。譬如钱进对庄世涛、对齐继凯,都是这种情况。 其实,这也是钱进的精明之处,他深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个道理,这个世上有谁人能一辈子当官?有谁人能一辈子没有一点坎坷?又有谁人能一辈子不求人?所以,人有能力的时候,伸手拉别人一把也就等于是拉自己一把,试想想,当你有难的时候,你伸手拉过一把的人会在一旁袖手旁观吗? 这是钱进几经宦海沉浮,用血和泪得来的经验。可惜,那些身居高位、大权在握或者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之人对这个道理知之者却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