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如果世间没有无可奈何的分离该有多好
《默默无闻》这种片子,不需要本土化改编的话,那拍起来就要简单的多了。 相比起其他的电影,李易倒是更喜欢这种亲情题材的。 这部电影或许算不上是经典之作,但是却的确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的作品。 这种电影,或许很难有太高的票房,但是这种电影,催泪指数却绝对不低。 对于电影的理解,每个导演,在不同的阶段都是不同的。 李易有那么一段时间,也想过,是否通过电影来达到一些目的,但是现在他却一点这种想法都没有。 电影或许有那样的特定的附带功能,但是这类的课题太大太复杂了,有时候你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往往却有可能适得其反。 《默默无闻》的男主角,最终李易筛选了之后,选择了迪恩影业推荐的,好莱坞影帝,莫里·达伦。 主要的原因是在于,莫里·达伦自己就是一名父亲,而且不同于很多好莱坞演员那般,私生活混乱,这算是一个名声比较好的好莱坞影帝了。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演戏和演员的私人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联吧? 但是在李易看来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至少,《默默无闻》里面的男主角,你不能请一个劣迹斑斑的,私生活混乱的男演员来演吧? 那样很容易就会出戏,不是说你演的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观众会天然的觉得违和。 其实从这方面来说,找個不知名的演员,或许会更好一些。 再一个是莫里·达伦自己也是一位父亲,而且是很疼爱孩子的父亲。 老美这边,你说亲情淡薄,真的不是随便乱说的,至少在好莱坞,这类的狗屁倒灶的事情,真的不要太多。 而一位好父亲来演《默默无闻》里面的父亲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可以让演员发挥的更好更稳定。 当然,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选择莫里·达伦,可以说直接能够买一送一,因为莫里达伦的儿子,今年也才四岁。 所以征求了莫里·达伦的同意之后,他们父子俩将会一起出演这部影片。 这可以说能够省掉很多的麻烦,毕竟,如果不是真的父子的话,肯定还需要去培养感情。 莫里·达伦在签约之后,因为影片里面的父亲,约翰是一名窗户清洁工。 所以,莫里·达伦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窗户清洁工这个工作。 不得不说,老美这边的工种是真的分的非常细。 比如窗户清洁工,在国内你很难想象有人是专门做这个的。 老美这边也挺有意思的,因为人工费用太高,所以逼得很多家庭的男人,都特么的快成为全能选手了,什么修屋顶啊之类的,他们很多家庭的人自己都能做。 言归正传。 《默默无闻》毕竟不是什么大制作,所以,筹备的时间并不长,最关键的演员选好之后,电影很快就能开拍。 莫里是个很幽默的人,只是李易完全没想到的是,他在体验窗户清洁工的过程之中,居然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按照他的话说:“这很有趣,我们很多时候,如果一直盯着人看,会让人觉得非常的不适,但是当你成为窗户清洁工,在擦拭玻璃的时候,隔着透明的玻璃,却可以光明正大地看着玻璃窗内的一切,那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李易对于莫里的这种奇葩的爱好,老实说他有点get不到他的爽点。 原版的《默默无闻》约翰作为一个窗户清洁工,是否有什么别的寓意,李易并没有深究。 但是听到莫里的话,李易反倒是忍不住多想了一想。 电影很快地准备开拍。 第一个镜头其实很简单,就是介绍约翰的职业,他的工作! “莫里,是时候展示伱的新学到的技能了!”李易笑着对一副窗户清洁工打扮的莫里·达伦。 “当然,你会满意的!”莫里自信地道。 这个镜头没什么特别的,主要就是约翰认真地擦玻璃,穿插一些,透过玻璃看到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的画面。 这种镜头对于莫里这样的影帝级别的老演员也好,对于剧组的摄影师也罢,都是最简答不过的镜头了。 作为电影的第一个开场镜头,自然是很合适的。 好莱坞同样的也会讲究一个开门红。 这大概是天下大同的吧。 其实《默默无闻》里面的父亲约翰,他和很多父亲很像,但是却又不像。 很像的是,都爱着自己的孩子,不像的是,他很平静,一直在隐忍着克制着,他几乎不对孩子发脾气,也很少落泪,这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表现的方式,可以说是异于常人的。 但是李易却很喜欢这种方式,他的悲伤,他的不舍,他的绝望,并没有通过哭泣,或者歇斯底里来表达,而是那一双眼睛! 电影的前面半段,拍摄进行的很顺利。 因为,约翰的情绪并没有太大的起伏,电影更多的是通过某一瞬间,某一句话,某一件事来触动约翰的情绪。 如何让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这是关键。 第一个转折点,也是父亲约翰最纠结的点,在社会福利机构。 可以说,也是从这里,他开始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他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他不愿儿子知道被母亲抛弃、父亲死亡、自己被领养的残酷事实,只愿儿子能有一个普通温馨的家。 他甚至不希望儿子知道死亡的意义,因为他觉得孩子还太小了,这对于他太残忍了。 这一场戏,也是很关键的一场戏,影片里面,约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情绪波动大的戏。 “《默默无闻》第三十二场,第一镜,第一次,a!” 伴随着打板声落下,这一场关键的戏正式开演。 李易坐在监视器前看着。 这一场戏是社会福利机构给予约翰这样的命不久的家长的一份如何告诉孩子死亡的意义的手册。 约翰翻来覆去地看。 这一场戏,李易并没有告诉莫里怎么去演,他想看看是否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莫里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放下了那一本手册,长吐出一口气。 他摇了摇头对着两个领养机构的工作人员。 “我不想让他......去理解死亡!”他一边说一边摇头。 “还,还不到时候!” “他,他还太小了!”说到这里,他的目光有些闪烁,有些犹豫不定。 “他会想还会一次,在他的新家,他周围一切......”他抿了抿嘴。 “然后他会想,他也会死,我是说,这会是怎样的童年?” 这个时候,领养机构的人说:“约翰,每个人的记忆是不同的,现在或许不用,但将来需要!他的新父母也需要!” 另外一个年轻的机构的女孩也说道:“他可能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想你,他需要一些东西来开始,具体的,真实的......可以联系,并且建立起来。” 莫里的情绪突然变得燥了起来:“建立?是手册上写的,还是你刚考过?” “萧娜说的没错,现在或许不需要,但是将来需要,特别是他十八岁的时候,到时候他有权利知道他的亲生父母是谁!” 莫里的语气也开始变了,变得有些咄咄逼人。 带着些许的讽刺:“他非得知道他是被领养的吗?我们会为他找到一个家,这将是他的家人,唯一的家人,他甚至不必记得他的父母是多么的无能,他的妈妈遗弃他,然后他爸爸死掉,我是说,那一定会让他难过死!” “cut!莫里,你来看一下!”李易喊停了这次的拍摄,让莫里自己过来看一遍回放。 “你觉得怎么样?”李易问道。 莫里摇了摇头问道:“你是导演,你说了算!” “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那么演。”李易笑着道。 “领养机构的程序和手册,告诉他,他需要给孩子留下时间囊,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太难了! 他不理解,或者说,我觉得,虽然此时此刻,他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他还没有到最后的时刻。 他爱自己的儿子,所以,他才会觉得这对儿子是一件特别残酷的事情,他希望孩子有一个全新的家,而他的亲生父母的存在,会让他在新的家庭里,同样的无法开心起来。 我认为,他其实心里是知道迟早要面对这一切,但是他希望,或者说,他试图说服自己,欺骗自己,还不是时候!”莫里说道。 李易点了点头,他觉得,莫里的理解和自己相差无几。 不过他还是道:“你刚才演的层次感太分明了,或者说情绪波动,起伏太大了,约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除非是他在乎的人,他的儿子,这一场戏,是促使他不得不去考虑是否告诉儿子这一切,他的内心必然是纠结的。 他认为自己和抛弃孩子的妻子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好的。 他说这些话,与其说是想要说服领养机构的人,倒不如说,他其实只是想要说服自己!他并没有真正地接受,自己即将离开儿子的事实!” 莫里沉默了片刻道:“我明白了,我想再试一遍!” “o!” 其实,这场戏,李易的要求,并不是说一定要和原版的一样,但是他却需要看到的是约翰作为一个即将离开儿子,即将永远离开儿子的父亲的那种纠结,和无助! 这其实是迫使他认清自己的现状的戏! 在这之前,他虽然也开始为儿子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家,但是他其实并没有那么急,因为他还有时间。 可是当看到“死亡”,让他不得不清醒,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再去考虑这些问题,可是他却又必须,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因为,萧娜说的没错,儿子现在不需要,但是不代表将来不需要。 说起来很多,但是表演的时候,却时间并不长,甚至可能只是个语气,一个语调的上升,或者一滴在眼眶之中打滚的泪滴,亦或者是一个细微的动作,等等。 他希望看到的就是这些。 《默默无闻》虽然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撕心裂肺,一切都如一条蜿蜒的小河静静流淌--悲伤、无力却又充满不屈的力量。 但是却是有层次感的,只不过,这个层次感,是放大到整部影片的。 所以,他才会觉得莫里的刚刚的表演,有些“过”。 李易希望的是电影在父亲约翰去见每个领养家庭的时候,心境都会出现递进的变化。 从去见第一个家庭,他知道,这个家庭虽然条件很好,但是这对夫妇,并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他们希望可以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哪怕孩子可能未必希望。 或者说,最初的时候,他其实是满怀期望的,认为他自己的离去,对孩子或许是新生。 可是那一刻,他失望了,因为他突然发现,一切并不会像自己理想当中的那么美好。 所以,他开始急躁了。 他的矛盾在于,对儿子,他希望麦克能忘了爸爸,在新的环境里健康平安! 可是同时又希望他能记得爸爸,曾经努力勇敢活着的模样。 这种纠结,是递进的。 电影开始的拍摄很轻松,可是渐渐地就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而同样的,这也是父子俩,互相了解的递进的一个过程。 到了他见了最后一对夫妇之后,他在餐厅里面和萧娜说的那一番话,这是最后的递进。 因为最后的这一对夫妇,让他彻底地清醒,同时他也渐渐地知道,儿子虽然才三岁,但是他并非什么都不懂。 甚至他的小脑袋里,已经开始懂得了一切。 这让他心疼无比,可是却无可奈何。 所以,他必须做出选择! 李易自己最喜欢的戏,是父子俩同步的戏。 说实话拍着拍着,李易自己就有些自闭了。 因为,越是拍下去,他越是能够感受到这其中的绝望。 电影的镜头有限,所以其实每个镜头都是有寓意的。 从过马路需要父亲提醒到后面孩子主动按铃,从打着伞低头跟在父亲身旁到牵引父亲走过街道,孩子也在默默成长,小心翼翼的为父亲接上一杯水,轻轻的为父亲盖上比自己还长的毛毯……父亲为孩子周密打算让人心酸,孩子默默照顾父亲更让人心疼。这些镜头都是在表达即使父亲什么也不说,孩子也感受到父亲即将离去。 他自己也在心里暗暗感叹,如果世间没有无可奈何的分离该有多好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