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在线阅读 -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诸位菩萨,你们这几天这么忙,上山下山的。别人过年享受,你们过年吃苦,为什么呢?在这山上,又有什么可得呢?”

    慧光方丈这一问,人群立马就安静了。

    上午法会,属于散漫引导型,中午就在这庙子里吃了点斋饭,下午主持法会的,是这个寺庙的方丈慧光法师。他年纪比较大了,说话时节奏比较慢,即使在话筒扩音器的帮助下,大家听起来也必须专心,才能够听得清楚。

    他问得对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反问。自己这么辛苦地来,难道只是来看风景的吗?得到什么了呢?

    “诸位,你们一路来,嗑了不少的头吧,也听了不少法师给你们讲法,也看到一些法会一些表演,算是看了演出吧?有什么用呢?你们哪个悟道了呢?哪个有收获呢?如果有人得到了宝,请你为众生,勇敢站出来,到这法座上来,我来当你的学生,向你请法。菩萨,你们在哪里呢?”

    大家互相望了望,肯定没人站起来了。

    过了一会,法师才慢慢说到:“没有吧?既然没有,你们的功夫,我们的功夫,不是都白费了吗?如果你们认为,这鸡足山是宝山,值得来一趟,来了,有什么值得的呢?如果你们认为自己上当了,不该来,那么,历史以来,多少人上了这个当,今天还不醒悟呢?”

    上当这个词,简直太打击人了。在这山上来,除了多了些见识,确实,扪心自问,得到了什么呢?

    “上得宝山,空手而回,是不是这样啊?”

    他这一问,底下的听众,有点头的,有小声说是的,也有互相低声交谈的。

    “上当了啊,大家都上当了啊,不该来啊,对不对呢?”

    他这话,居然让大众都静止了下来,我不知道,大家是在反思在后悔还是在猜疑:这老法师,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这里到处都是宝啊。你们见过放焰口,也给了功德,那是宝。你们听了各位法师的心得体会,那是宝。你们拜了愣严塔、华首门,那是宝。只是你们认不得,拿不来,所以空手而归,对不对?”

    大众还是没有说话,因为这话不太好理解。

    “我在这山上守了一辈子了,也没得到什么,你们有家可归,我是个出家人,连归的地方都没有了,比你们还不如,可叹可悲。我是个要死的人了,说几句话,不好听,但是实话,年纪大了,就啰嗦几句罢了。”

    这话听起来,相当伤感了。人家做到方丈这个层次,一辈子修行,居然说自己无家可归,学佛,有用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才知道,生死事大,如果不找个依靠处,此生空来一回。就像大家一样,我年轻时,也是这里参方那里行脚,喜欢辩论口头机锋,脚踏实地坐下来,看看自己的心,这个决心小了,向外寻求为外道,看看自己的内心,才是佛道。我们在这里,面对禅宗的初祖迦叶尊者,不知道我心是谁。我们在这里,虚老和尚光大佛门的地方,参不透念佛的是哪个,搞些七七八八的外道功夫,没得用的。”

    他终于说到禅宗了,这是我们此次朝山,第一次听到禅宗的东西了,也是离开此山最后一次听法,终于归结到禅宗的初心。

    “我没得法的,年纪大了,经验没有,教训倒是不少。大家要不走弯路,就得回到初心。这一路来,大家听到,有教你如何看待生死的,听念佛有什么功德的,甚至还有介绍科学与佛法异同的,都是在观念上给大家纠偏。我呢,没什么学问,也没什么教给大家。但是,大家总要得到个什么才满足,怎么办呢?”

    是啊,没有具体的得到,怎么对得起这几天的辛劳。

    “有居士菩萨发善心,出钱印了几本书,都是我认为对大家有帮助的,散会过后,大家自己到前面去领。回到家以后,孩子问你们,到圣山去,得到什么了吗?你们可以拿这几本书给他们看,算是一个交代,对不对?”

    气氛轻松起来,想不到,老和尚还是有点幽默的。

    “这个活动搞得大,见性师,法露师,他们都抬举我,要我在大家临行前,讲如何参禅,如何办道,我做不到。但是,人活了几十年,总是听得多些。我讲不出好道理,说不出好办法。禅宗是不言之教,怎么说呢?如果我想扯葛藤打闲岔,虚老和尚早就说过了的,我没资格跟他比。我想啊,这山是虚老和尚兴旺起来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是最好的了,我就借用他的话,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我想起,原来看过一些虚老的法语,这慧光法师,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跟他简直是一个路子的。估计,这位法师,是虚老禅门的人才了。原来虚老在说法时,总是自谦,自己是扯葛藤打闲岔,借用古人话啰嗦,看样子,这是他们宗门中的一个俗语了。以下是他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虚老和尚当年开示的原话。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他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熟悉佛经的人,都看过。不熟悉的人,听听,也明白因果的重要性。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

    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

    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随后,他举了那印度过去关于那条毒龙的故事。说五百罗汉以禅定力,也抵不上一个持戒严格的和尚。

    “有人又说了。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这些问,是直面我们内心的,我们的毛病,就是听过过,没见过,说得到,做不到。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

    用做豆腐来比喻,在寺庙里经常用,寺庙吃斋饭,最好吃的,就是豆腐了。

    “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这一段,我都背得,这是在重庆,受那书店老者的启发,在《证道歌》上用功夫,得到的好处。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人的状态,总想找个简便法则,如同猴子掰玉米。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这坐山,两个圣人,都在禅中,怎会不讲参禅呢?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如何调养,今择要略说。”

    说到具体的方法了,我看见,那些弯腰的勾头的,此时,都纷纷坐直了起来,准备按法师的说法实践了。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说得如此具体,方法如此简便,这才是精华啊。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这就是憋的,有的人,把坐禅当成体育锻炼,信仰三从一大,就造成不好的效果了。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些境界我还没有发生过,不知道会不在我头脑中出现呢?其实,我倒是有点期待的。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从理论上说,我理解这两个字。但是实际体验中,总是找不着下手点。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看话头是个手段,方法,不如当年,迦叶与佛祖,拈花微笑,就得道了。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这一段有点绕,我不太好理解,也没这样实践过。但是,记下来,万一今后要碰到这种情况,好对照。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这样看来,我的疑情至今没有发起,所以不差得远啦。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

    其实,我连他所谓的初心人的境界功夫都没达到,怪不得,钱师兄他们到茅屋打坐的资格,我还远远不够。

    “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这就可以悟道了?当然,前提是自己功夫到了,旁边还得有个明白人,或者就是过来人吧。

    “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

    怪不得,那些公案中,禅师们如同打哑谜一样,原来是他们明白,我们听不懂。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看样子,我首先要突破的一关,就是要发疑情。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这种重誓,我在看《证道歌》时也见过,这些祖师之所以如此说,原因是,他们已经把路走通了的,是实践过后的真话,怕我们不相信,说这么狠的话吧。